【导读】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得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方面,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2.1 术语
2.1.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得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方面,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2.1.2 源头减排系统(即“微排水系统”)micro drainage system
源头减排系统是指通过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的各类海绵设施,如绿色屋顶、植被过滤带、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调蓄设施和透水铺装等设施。通过延缓下垫面产汇流时间、延缓径流峰值出现时间、降低径流峰值来减轻径流污染与后续排水管渠设施的压力,以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扣除降雨量小于2mm降雨事件),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措施,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直接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1.4 场降雨历时 rainfall period
降雨过程中的连续时段。降雨间隔时间小于某时段(如小于4小时间隔)为同一场降雨事件,场降雨历时为中间停雨时间小于该降雨间隔时间的降雨过程时间段。
2.1.5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6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for catchment runoff control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下垫面面积上所需海绵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
2.1.7 绿色屋顶green roof
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以及天台、露台等区域表面设置隔水设施和覆土层进行绿化的工程措施。本规程特指以雨水径流减排控制为主要目的的绿色屋顶。
2.1.8 断接disconnection
通过切断硬化下垫面如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雨水径流合理连接至绿地等渗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的方法。
2.1.9 透水铺装pervious pavement
是指利用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等铺设广场、停车场及人行道等硬化路面,使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小下垫面径流系数的铺装结构。
2.1.10 透水路面结构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
指透水路面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能使路面水快速渗入地下,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地表水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
2.1.11 硬化地面率impervious land surface ratio
除屋面外,不具有透水性能的地面与地面总面积的比值。
2.1.12 透水铺装率 pervious pavement ratio
透水铺装地面占硬化地面的比例。
2.1.13 植被过滤带(VFS)vegetation filter zone
植被过滤带是控制含有泥沙和污染物的径流进入集流渠道之前流经的植被带区域,是低于硬化地面的草地或河岸林带等自然生态植被区。植被过滤带仅适用于薄层漫流而不适宜于集流的处理,可采用水平分水槽或通过场地平整的方式来建造均匀坡度区,从而使径流均匀分布于植被过滤带。下沉式绿地是一种植被过滤带。
2.1.14 植草沟 grass swale
在地表沟渠中种植植被,也可含土壤层与过滤介质且带有地下排水系统的用于收集、输送、过滤和排放(一般通过重力流)径流雨水,并利用沟渠内的土壤与过滤介质和植物截留、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包括转输型植草沟、有蓄水能力的湿式植草沟、含土壤层与过滤介质且带有地下排水系统的渗透型干式植草沟。
2.1.15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facilities
在地势低凹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一般由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介质或自然土壤)、隔离层(土工布或砂层)、砾石层(可设置渗排管)及防渗层(可选)构成。雨水花园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2.1.16 排涝除险系统(即“大排水系统”)major drainage system
排涝除险系统(大排水系统)是为应对小概率长历时的极端强降雨,以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要求为控制指标,为超出源头减排和排水管渠设施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提供行泄通道、调蓄和最终出路、防治内涝的雨水径流的控制系统。排涝除险系统强调在市政雨水排水系统和泵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城市低洼区、沟渠、道路、内湖泊、内河道等城市市政空间及水体构成地表浅层蓄排设施及深层调蓄隧道,发挥其调蓄与行泄功能,确保城市具有能有效应对超强降雨的内涝防治综合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2.1.17 内涝防治(城市排水)系统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是用于应对城市内部降雨,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源头减排系统与排水管渠系统及排涝除险系统构成的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措施等,而不仅仅指传统的排水管渠设施。(一般,城市上游降雨及潮位等是城市排水的控制条件)
2.1.18 雨水塘 stormwater pond
以蓄渗、储存、回用、削减雨水峰值流量为主要功能的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塘体,包括雨水干塘(调节塘和延时调节塘)、雨水湿塘、渗透塘等。
干塘(干式滞留塘/池)是调节设计频率降雨径流的雨水滞留塘,雨后应以场地开发前的洪峰流量径流出流(包括调节塘和延时调节塘)。
湿塘(湿式滞留池/塘)是一种周围覆盖有湿地植被的小型人工湖泊,其设计目的是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湿塘可有调蓄容积。
渗透塘(池)是一种允许同时进行渗滤的干塘。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留水池(塘)。
2.1.19 渗透检查井 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2.1.20 渗透管渠 infiltration 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2.1.21 雨水蓄水模块 stormwater storage module
是一种雨水调蓄或回收利用工程中用来储存雨水的设施,由固体材料制成镂空结构并能承受一定外力的蓄水箱体。
2.1.22 调蓄下沉广场urban sunken square for stormwater detention
指城市中高程低于周边路面标高的广场,在暴雨时可临时接纳和储存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是城市调控排涝除险的一种设施。
2.1.23 调蓄隧道stormwater storage and conveyance tunnel
指埋设在地下的深层隧道,在暴雨时可用于排除和储存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
2.1.24 雨水湿地 stormwater wetland
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两种类型,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工建造的具有蓄渗和水质净化等功能的工程设施。
2.1.25 排水分区 Drainage area
指城市市政与小区排水管渠系统的规划设计时雨水径流地表与管渠相对独立汇集排放的区域。
2.1.26 汇水分区 subcatchment area
指地表雨水汇流至雨水口、水体、海绵设施的区域。
2.1.27 峰值流量控制效率 Peak flow control efficiency
指按不溢出河道、地面等的流量控制峰值流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2 符号
A—生物滞留设施面积(m2);
di—土壤层、砾石层厚度(m);
Dp-透水垫层厚度(m);
h—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深度(m);
Lp max-透水铺装最大隔断距离(m);
pi—为土壤层、砾石层孔隙率(%);
Sp-透水铺装坡度;
V—生物滞留设施滞留雨水量(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