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期发布了《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评价技术导则》,旨在贯彻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该导则不仅为装配式建筑的减污降碳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还为建筑领域的碳交易以及绿色金融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期发布了《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评价技术导则》,旨在贯彻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该导则不仅为装配式建筑的减污降碳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还为建筑领域的碳交易以及绿色金融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份导则的出台将促使更多工程建设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从而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垃圾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引入装配率、减污率和降碳率等量化指标,导则有助于衡量不同等级装配式建筑的环保效益,促进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评价被分为设计阶段预评价和竣工阶段效果评价两个部分,以确保从项目规划到最终实施都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设计阶段的预评价主要依赖于设计文件来估算建造期间及拆除期间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减排量和碳排放降低量;而竣工阶段的效果评价则更侧重于现场实际情况,据实称量和统计建筑垃圾减排量及碳排放降低量,以此作为实际评估的基础。
导则明确了装配式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正负零以上的地上结构、装修及机电安装等方面都要考虑减污降碳的问题。此外,它强调了建造期间和拆除期间的减污降碳计算,但暂时不涉及生产及运输环节。这意味着未来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拆除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构件易于拆卸的特点,可以显著减少废弃物产生,并且这些材料还可以回收再利用,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循环使用。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来临。企业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比例,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社会责任。同时,政府也会加强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推动整个行业向低碳化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根据导则,装配式建筑在建设及拆除过程中减少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染物和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这将大大减轻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压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本导则编制的目的之一是为建筑领域实施碳交易以及绿色金融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依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向具有明显环境效益的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因其较高的能效比和较低的碳足迹,在吸引绿色投资方面拥有天然优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装配式建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速其市场推广速度。同时,通过碳市场的机制,装配式建筑企业可以获得额外收入来源,激励它们继续优化生产流程和技术革新。
在评价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时,减污降碳率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根据规定,当减污降碳率为30%至40%时,评价为A级装配式减污降碳效果建筑;41%至50%时,评价为AA级;51%及以上时,则评为AAA级。这样的分级制度不仅便于比较不同项目之间的优劣,也鼓励了从业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环保标准。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除了技术创新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评价技术导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具体行动,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政策的出台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城市建设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清洁和美丽,为全世界贡献出一份宝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为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上述各项要求,导则还提供了详细的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评价统计表(见附录A)以及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效果评价报告(见附录B)。这些工具性文件涵盖了从工程基本信息到建材及预制构件用量统计、再到污染物和碳排放量统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各方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此外,报告模板按照章节划分,详细记录了工程概况、主要装配式施工技术及方案、减污降碳措施等内容,确保每一个装配式建筑项目都能够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环保效益评估。
在深入探讨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的技术细节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几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装配率”,指的是单体建筑室外正负零以上的地上结构、装修及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这一比率直接反映了建筑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工厂化生产和模块化组装,而不是传统的现场浇筑或砌筑方式。其次是“装配式建筑减污降碳”,特指装配式建筑物在建设及拆除过程减少的建筑垃圾污染物和降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是“效果评价”,即对装配式建筑的减污降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通过对不同装配式建筑等级的减污降碳相对值进行衡量,能够直观地展示出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方式所取得的进步。
技术细节解析:公式与系数
为了量化装配式建筑的减污降碳效果,导则中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系数设定。比如,在设计阶段预评价中,计算装配式建筑垃圾减排量时会用到如下公式:
W=W建造+W拆除=∑i=1n(W建造,i−W装配式建造,i)+∑j=1m(W拆除,j−W装配式拆除,j)
W=W 建造+W 拆除=∑ i=1n(W 建造,i−W 装配式建造,i)+∑ j=1m(W 拆除,j−W 装配式拆除,j)
其中,WW代表装配式建筑的垃圾减排总量,W建造W 建造和W拆除W 拆除分别表示建造期间和拆除期间的垃圾减排量。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W装配式建造,iW装配式造,i和W装配式拆除,jW 装配式拆除,j,即装配式建筑方式下各分项工程所产生的垃圾排放量。这部分数据通常基于历史案例分析得出,并结合当前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碳排放量的计算。在设计阶段预评价中,计算装配式建筑降碳量时使用的公式如下:
C=C建造+C拆除=∑i=1n(C传统建造,i−C装配式建造,i)+∑j=1m(C传统拆除,j−C装配式拆除,j)
C=C建造+C拆除=∑ i=1n(C传统建造,i−C 装配式建造,i)+∑ j=1m(C 传统拆除,j−C装配式拆除,j)
其中,CC为装配式建筑的降碳总量,C建造C 建造和C拆除C拆除分别表示建造期间和拆除期间的降碳量。这里的C传统建造,iC传统建造,i和C传统拆除,jC传统拆除,j则是指如果采用传统建造方式进行相同工作时预计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导则还引入了一系列修正系数,如地上结构阶段装配率修正系数(αα)、金属模板比例修正系数(γγ)、精装修率修正系数(δδ)等,用于调整不同条件下装配式建筑的实际表现。
尽管装配式建筑在理论上具备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如何保证预制构件的质量一致性,因为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安装困难甚至安全隐患。其次是对工人技能水平的要求较高,他们不仅要掌握常规施工技巧,还要熟悉装配式建筑特有的安装工艺。此外,初期成本投入较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长期来看装配式建筑可以节省资源并减少维护费用,但前期的模具制作、物流运输等方面的支出可能会使一些开发商望而却步。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则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克服资金瓶颈。同时,行业内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例如智能建造平台、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总之,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成熟以及市场认知度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必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原文如下:
https://hnjs.henan.gov.cn/2024/12-02/309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