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正积极引领智慧工地建设的新潮流。《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智慧工地做法清单》(2024年版)的出台,标志着该市对智能建造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探索,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也预示着未来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变革与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正积极引领智慧工地建设的新潮流。《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智慧工地做法清单》(2024年版)的出台,标志着该市对智能建造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探索,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也预示着未来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变革与发展方向。
智慧工地的核心在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这已成为现代施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平台,劳务人员、机械设备、环境监测、能耗控制以及视频监控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透明度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例如,项目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智慧管理,涵盖了从基础阶段到主体结构再到装饰装修各个阶段的全面覆盖。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劳务人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物料、机械设备、环境、能耗、视频监控、质量、日常安全、危大工程及进度等七大及以上智慧管理内容。这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进度的可控性,还确保了所有操作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了更加智能化和技术化的方法。对于建筑起重机械的智慧管理,文件中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塔式起重机需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具备群塔防碰撞、运行数据监测、自动报警和吊钩可视化等功能;施工升降机则应配备驾驶员人脸识别、人员限载等报警功能。此外,现场人员还需配备智能安全帽或检查记录仪,以实现定位、语音视频通话、自动AI识别、轨迹回放及巡检过程视频录制等多项功能。这些措施显著增强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环境保护同样是智慧工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鼓励采用新能源挖机、铲车、罐车、渣土车等绿色设备,并提倡基坑防尘智慧管理技术的应用,如电动绿网防尘天幕或防尘隔离棚。特别是在应对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使用气体检测、通风、照明、通讯等安全防护设备,确保工人健康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电气火灾的风险。此外,施工现场还应广泛推广使用不“动火”的防水施工工艺,减少明火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技术创新是推动智慧工地发展的关键动力。文件强调应用BIM技术辅助工程管理,涵盖深化设计、生产加工、三维可视化交底、工艺模拟、碰撞检查、质量问题挂接模型、质量样板间等方面。同时,建筑机器人也被引入施工现场,用于焊接、抹灰、放样、钢筋加工、模板加工、搬运、墙板安装、喷涂、混凝土整平、高精度测量、机电安装、安全巡检、质量检测和材料配送等任务。物联网技术也在建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G网络、二维码和无线射频技术被用来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促进了整个施工流程的优化升级。
《清单》特别关注了生活区的建设和管理。临建房需满足《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和管理导则》的规定,采用箱式模块化集成房的形式,提供舒适且标准化的生活环境。专业物业管理机构负责生活区的物业化智慧管理,通过对新入场人员进行血压、血糖、体温、血氧等身体指标检测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升了工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生活区还倡导使用节能型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照明设施,既节约能源又保护环境。
《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智慧工地做法清单》(2024年版)不仅是指导性文件,更是一份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南。它鼓励企业和从业者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份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北京市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旨在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现代化建筑工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智慧工地的做法清单展示了北京市在智能建造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未来建筑行业的几个重要趋势:一是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二是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三是技术创新对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四是人性化管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这些变化将深刻影响工程建设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促使行业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前进。随着更多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建筑工地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安全和环保,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