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
随着《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湖北省在城市建设和建筑风貌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准》不仅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提供了指导框架,也为如何塑造和强化城市特色风貌、构建完整的建设管理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标准》强调了对城市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及建成环境的研究和评估,旨在提炼出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山-水-城-文”本底格局。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分析,城市建设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在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确保新开发项目既能融入当地环境,又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此外,《标准》还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创新空间设计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无疑将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湖北省内的普及与发展。
对于重点地区的规划,《标准》特别关注到滨水临山地区、江心洲岛地区、老城传统风貌区等特殊地段。例如,在滨水临山地区,《标准》提倡保留连续开敞的城市公共空间,并限制一线建筑的高度不超过一定比例,以此保持良好的景观视野;而在老城传统风貌区内,则更加注重保护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同时允许适度更新活化利用,提升片区活力。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具体建筑设计方面,《标准》从单体建筑到组群布局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它建议新区建筑避免盲目模仿国外风格,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意表达;而老城区的新建项目则应顺应原有山水格局,延续地域文化特征。关于高度控制,《标准》提出谨慎对待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住宅设定了具体的层数上限。这样的做法既考虑到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又维护了整体的城市天际线美感。另外,对于建筑色彩的选择,《标准》倡导使用符合地域气候特点的传统材料,以及绿色环保型的新材料,确保建筑物外观整洁美观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标准》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廊道与界面管理。如组团生态廊道被定义为连接各功能组团之间并具有生态保护作用的线性空间,《标准》对其宽度做出了严格限定,保证其能够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绿道与慢行路径作为串联文娱体育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的重要通道,《标准》同样给出了具体的宽度指引,并强调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植被资源,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体验。至于景观视线通廊,《标准》通过划定观景点和视廊控制区来保障关键位置之间的视觉连贯性,使得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到城市美景。
《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确保各项规定得以有效执行。一方面,《标准》要求将相关要求纳入建设项目上报流程中进行审查;另一方面,它提倡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模式,加强横向联系,共同推进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工作。此外,《标准》还明确了宣贯培训的具体步骤,包括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专业讲座和技术交流活动等,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标准》不仅是湖北省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提升城市形象,还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为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标准》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美丽湖北正向我们走来。
可点击链接查看:
《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规划标准》(DB42/T 2274-2024)
https://chaoshi.zjtcn.com/classifydetails/360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