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建设工程领域,固定总价合同因其明确的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合同形式也常常引发各种争议,尤其是在材料价格变动、工程量变更以及工程承包范围方面。
在建设工程领域,固定总价合同因其明确的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合同形式也常常引发各种争议,尤其是在材料价格变动、工程量变更以及工程承包范围方面。
一、应对材料价格变动
材料价格波动是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在长时间跨度的项目中。为了保障双方的利益,《合同法》倡导公平原则,建议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就材料价差达成一致,并将其纳入一定的风险包干范围内。
具体做法: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承担范围。例如,可以约定如果材料价格上涨超过一定比例(如5%),超出部分由发包方承担;反之,若价格下降,则相应减少合同总价。
好处: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分担风险,还能增强双方的合作信任,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二、处理工程量变更
工程量变更是固定总价合同中最常见的争议之一。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发包方应在合同中详细规定允许调整的工程量范围及其计价方式。
1、发包方应做的准备:
在合同中明确允许调增的工程量范围。
确定调增工程量时单价的计算方法。
规定超出该范围后的处理措施。
2、承包商应做的准备:
投标前深入理解设计意图,细致踏勘现场。
做好询标答疑记录,确保有充分证据支持未来的任何争议。
三、明确工程承包范围
工程承包范围的模糊不清往往是导致合同纠纷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包方和承包商都应在合同签订前做足功课。
1、发包方的责任:
在招标文件中详细列出招标范围、报价应包含的工作内容及费用项目。
尽可能详尽地描述项目的具体要求,减少歧义。
2、承包商的责任:
仔细审阅招标文件、图纸及相关说明,确保所有工作内容和费用都被准确报价。
对于不明确的部分及时提出疑问,并获得书面答复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