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建设工程领域,“三超”问题(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一直是困扰各方的难题。无论是政府部门、投资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影响。那么,造成工程造价“三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在建设工程领域,“三超”问题(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一直是困扰各方的难题。无论是政府部门、投资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影响。那么,造成工程造价“三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一、项目参与方的问题
1、政府部门
在我国,大中型项目的审批制度仍然较为严格,投资者为了使项目尽快获得批准,有时会故意压低上报的投资额,形成所谓的“钓鱼”工程。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加快审批进度,但长远来看却会导致实际建设成本远高于最初的估算。
2、投资方
一些投资方由于缺乏项目管理经验,在招投标过程中不规范操作,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期延长,费用超出预算。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后续的法律纠纷。
3、设计方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部分设计单位为了迎合业主的需求,故意压缩工程投资,进行盲目设计。这种做法使得后续工程的投资难以控制,最终导致预算一再突破。
4、施工方
施工单位如果管理不善,施工组织设计不到位,人员和机械配置不合理,材料浪费严重,都会导致材料及施工费用上升,进而引发“三超”问题。
二、项目建设各阶段的问题
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者如果没有做好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投资估算准确度较差、漏项等问题,都会对投资额估计不足,从而引起“三超”现象。
2、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往往只注重技术方案的论证,忽视了经济因素的考虑,缺乏多方案比较和技术经济分析,导致投资估算过于保守,最终出现“三超”问题。
3、施工阶段
如果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进行控制,未能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很容易造成“三超”问题。此外,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也是产生“三超”的重要原因之一。
4、竣工决算阶段
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结算书时普遍存在冒算多算的现象,而发包方则可能千方百计地乱确认,导致工程结算拖延,大大影响了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