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进行工程结算审核时,经常会发现一些项目存在多报现象。这些所谓的“失真”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成本控制,还可能扰乱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本文将探讨导致工程结算“失真”的八个主要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进行工程结算审核时,经常会发现一些项目存在多报现象。这些所谓的“失真”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成本控制,还可能扰乱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本文将探讨导致工程结算“失真”的八个主要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联系单盲目签证
由于我国目前采取计量(监理)与评价(决算)分离的管理模式,负责决算审核的工程师通常不会亲临现场。因此,许多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依赖于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种模式为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中的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性。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知识不足,容易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字,施工单位也可能借此机会弄虚作假,增加不必要的签证费用。
对策:加强监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每项签证都有据可依;建立严格的签证审批流程,防止事后补签。
二、工程量计算误差
工程量的计算是基于竣工图纸、设计变更联系单和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程量的计算可能会出现重复计算、单位不一致或计算错误等问题。
对策:采用标准化的计算工具和方法,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
三、套用定额不当
在编制结算时,对于定额中的缺项套用子目或换算的理解差异较大,可能导致高套定额的现象发生。
对策:加强对定额使用的培训,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熟悉最新的定额标准和解释。
四、材料价格波动
主材型号和材质在设计中不够明确,加上部分材料价格采用市场价,这直接影响了结算的造价。
对策:明确规定材料的品牌和规格,及时更新市场价格信息,确保材料价格的透明度。
五、费用计算错误
合同中未按要求正确套用费用定额,如将三类工程误套为二类工程,或在不符合文明施工条件的情况下仍计入文明施工增加费等。
对策: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费用计算,避免人为失误。
六、结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足
极少数情况下,结算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过关,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对策:提升团队整体专业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
七、合同及现场签证用词不严谨
建设单位在发包合同及现场签证中用词模糊,导致结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对策:在签订合同时,务必使用准确、清晰的语言,减少歧义。
八、施工单位故意加大水分
为了提高利润空间,部分施工单位会在送审结算中故意夸大工程量或费用。
对策: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对提交的结算资料进行严格审查,防止虚增费用。